高中复读班班主任借班长之名在群内要升学宴红包 是一种什么样的“惯例”?
近日,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一网友发帖称,某高中复读班班主任借班长之名向学生索要毕业宴红包。7月30日晚,修水县官方通报称,网上曝光情况基本属实,县纪检监察部门已介入调查。
根据网上聊天记录,核实是班长给班主任发到群里的。他不仅明确提出要办入学宴,还安排了每个没去的老师的红包数额。连赴宴老师的油费都明确提出了“标准”,明知道这是学生感谢老师,不知情还以为是招待VIP客户呢!这个“红包论”还挺客气的,打着“谢谢你的好意”的旗号,并在最后强调是个人想法,似乎给了“自愿”一些空间,但最后一句“谢谢你的支持”瞬间抹去了“不支持”这个选项。群里的学生和家长想想,真的是如芒刺在背,如鲠在喉。即使他们有感恩的想法,他们也觉得无趣。
无论是入学宴、教师答谢宴,还是红包、现金卡等礼品,教育部都有明文规定,禁止教师参加和收受礼品。学生和家长,在升学或毕业后,适当表达对老师的感谢。原本是为了表达感激之情,融洽师生关系,却在虚荣和攀比中渐渐变味,让学生和家长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,也严重损害了教师的良好形象。
所以教育部门直接取缔,严格管理,以杜绝任何“钻空子”的行为。没想到,有些人真的一点都不把规定当回事,明目张胆地向学生要酒席和红包。为了利益,不计影响,师德尊严荡然无存。
当然,这种明显的违规不能因为“撤团”“解散团”就敷衍了事。当地教育部门已经明确回应,网上曝光的基本属实。目前,县纪检监察部门已介入调查。但不能以此事件为例,因为从老师委托的班长的言论,以及事后当地学生的反馈来看,举办校宴,收老师红包,确实是当地的“惯例”。
明明是教育部每年发的“禁令”,毫无敬意。为什么能成为“惯例”?是相关规定的宣传和执行力度不够,还是监管问责不严不实?现在,虽然大部分老师严格遵守师德红线,教书育人,但总有一些老师意识到不正之风,把学生家长请他们吃饭、给他们红包想当然,美化成“师生情”,对日益严格的规定置若罔闻,当真,直到得意忘形,铸成大错。
另一方面,在国家主管部门一一明令禁止的情况下,违规已经成为“套路”和常态。如果不太过分,大方“定价”就可能不被举报。当地教育部门和学校难辞其咎。试想,如果当地教育部门发现类似行为,将严肃追究责任,不仅是涉事教师的责任,还要追究学校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责任。那么,还有人敢顶风作案,形成“公约”吗?
当然,个别教师的不当行为并不代表整个教师群体。但如果任由这样的不端行为成为“套路”,不仅对学生不厚道,对家长也不公平。对其他清正廉洁的老师也会是一种侮辱和伤害。
消除积弊,要拿出实招,令行禁止,从长远来看,要加强约束,改变风气。不仅当地要调查这件事,还要调查背后的“惯例”,有多少人顶风违纪,有多少人善于跨越“雷区”。只有调查清楚透明,不敢再犯,才能净化风气,唤起觉悟。只有强化监督责任,严明纪律和责任追究,才能让一些贪图虚假利益的人明白,不收红包礼金,不参加“谢师宴”、“入学宴”,不是矫揉造作的“打”,而是不可触碰的红线。
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,请及时联系我们,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。:https://m.dgsbcn.com/4609.html